80岁的我常骑自行车带着老伴“逛街”。
我喜欢骑自行车,我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。一辆换一辆,一路骑行了70多年,从“东方红”一直骑到“夕阳红”。骑行路上不断出现跌跌撞撞,跌倒爬起来,摸索再前进。有时会遇上逆风或者泥泞路,我从未被困难吓倒。如今86岁了,仍寸步不离。
梦想成真
在旧中国,自行车叫“洋车”,只掌握在富人和日伪、汉奸手里,平民百姓望而不及。记得小时候,富人家的孩子骑“洋车”围着村子转,我们穷人家的孩子呼呼地跟着跑,累得满头大汗还跑一身尘土。我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一个梦想:哪年我们才能有自己的“洋车”啊!
1945年7月1日,滨县解放,8月15日日本投降。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,解放区的人民成立了农救会、妇救会、民兵连、儿童团等群众组织。年仅14岁的我,是当年的儿童团长,带领儿童站岗、放哨、查路条、送情报、斗地主、分田地。我家就在那时分得了土地和从地主、汉奸手里没收来的胜利果实,其中就有一辆自行车。从此,我家有了自己的自行车,我也学会了骑自行车,圆了我的“洋车”梦。
在骑行的道路上,我们高唱“东方红,太阳升,中国出了个毛泽东……”
自行车陪伴我走上革命路
解放后的广大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农民除了在家种田外,还可自由往来,公平交易,不再担惊受怕了。我没有文化,骑着自行车赶集摆摊卖香烟。交易中认识了高青县一烟厂的王老板。他看我年轻、能干、有自行车,就叫我进厂为他推销产品。每月给我五斗小米价值的工钱(当时货币不稳,以实物折价计算工资,每斤小米30市斤,约合6000元旧币)。
多亏这辆自行车,使我这个无文化的农村青年当上了烟厂的推销员。有了固定收入。我很高兴,也很卖力,得到了老板的赏识。从第二年起,每月工资增至六斗小米。但是由于个人没有文化,工作感到吃力,怕交易中出问题,就辞职回家上学。1951年春,我考上了滨县杜店区山柳杜完小,成了一名19岁的小学生。
开学后,学校开展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运动,我是个大龄学生,又有社会实践经验,学校指定我为宣传队长,组织队员学唱歌曲、排演节目、培训演讲、上街游行,大张旗鼓地宣传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”活动。由于我在活动中表现积极,学习又好,被选为学生会主任、团支部书记,后又担任学生食堂管委会主任。我经常赶集为食堂采购,还骑自行车到教育局为学校办事,成了“不在册的学校公务员”。虽然社会活动量大,但我的学习成绩还是名列前茅。1952年完小毕业,学校推荐我参加新华书店工作。
后来40多年的新华书店工作,都是自行车伴随着度过的。
自行车支撑我渡过难关
上世纪60年代的生活困难,以及后来的分田到户,给家在农村的职工带来极大的困难。不少职工经不住困难的考验,被迫辞职回家。多亏了那辆自行车,让我坚守在岗位上,骑着车子来回跑,拿着黑夜当白天,一年到头没吃过一次囫囵饭,没睡过一夜囫囵觉。
尽管如此,家里还是经常缺米少柴。我被迫拿出自己多年珍藏的书籍当废品卖掉,买粮糊口;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,到马路上扫落叶,并连夜骑车送回家,次日按时上班。一次,夜里12点骑车回家送树叶,刚出大门,碰上巡警检查。当确定是树叶,家庭困难所为,巡警表示同情,并热情帮助装好车,叮嘱:路上小心。
这一特殊的时期的甘苦,只有伴随我的自行车最清楚。它是我的战友和伙伴,我永远不会忘记。
千里寻车
上世纪70年代,我的自行车进行了更新,买了一辆“大金鹿”。那辆有纪念意义的自行车经维修翻新后,放在家里供家人骑用,大孩子骑着它拾粪换工分。1980年的一天,一位亲戚借去骑用,离家出走未归。10天后,南京市收容所把他遣返回家。自行车却下落不明,后从遣返人员档案中发现了一张自行车寄存单,确信自行车被寄存在安徽省宿县火车站。
自行车有了下落,千里迢迢到安徽去取吗?家里人都说不值得。我却不甘心。他是我家在土改时分得的胜利果实,它是旧中国日伪汉奸为地主、日本人催粮催款、欺压百姓的见证,怎么能百变丢掉呢?我一定想法设法把它找回来。
我找到了和我有业务关系的北镇汽车站,他们又通过运输公司和宿县火车站取得联系。回音是让我寄去2。8元钱和自行车寄存单,把自行车托运到张店火车站。几天后我从张店火车站骑回了那辆锈迹斑斑而又非常熟悉的自行车。
健身环保骑乐无穷
身边的很多老年人都买了电动三轮车,对老人来说比较省力,我却知意不买,理由是:骑自行车绿色环保,脚蹬车比电动车更安全还锻炼身体。
退休前,我在书店工作了40多年,积劳成疾,落下了颈椎病、肩周炎、腰腿痛、眼、耳等多种疾病。医生说“劳损不能根治,只能控制。”即便医生下了这样的“通牒”,我仍坚持骑行锻炼。20多年后,各种疾患都好了,身体恢复到了健康水平。随团出游,能跟上集体步伐。300多级的南京中山陵我一口气爬了上去;海拔1516米的天门山,我和老伴手牵手登上绝顶,老外见了竖起大拇指,拉我俩一起拍照合影,表示敬佩。
生活中我不仅仅一个人骑车,还经常带老伴走亲访友,赶集卖菜,到野外踏青。所到之处,路人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我们。有一次,我骑车带着老伴外出探亲,在路口停车等红灯的时候,交警过来问我们高寿?当我们回答都80多岁了,周围一片赞叹声,有的说“这才叫幸福!”有的说:“活到百岁没问题!”交警提醒:“您一定要小心,注意安全!”绿灯亮了,我们满载着路人的祝福和交警的关怀踏上了探亲路。
骑行带给我们的是健康,是快乐!骑行是我生活中的必修课,有事没事天天骑着自行车在市区转转,把滨州市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。可谓“快乐骑行身忘老,三日无骑却添忧。”
(作者:新华书店退休职工刘训芝 作者地址:滨州市黄河三路542号 联系电话:15615430196 15615430199)
“工会医疗互助杯”我的音体美故事
全市征文大赛征稿启事
随着经济的发展,我市广大职工艺术、体育活动蓬勃兴起、精彩纷呈,在自身精神生活满足的同时,又充实着滨州的城市文化内涵、提升着滨州的城市文化品位。当前,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正处于关键时期,宣传职工艺术、体育活动进展、成果和意义,有助于交流经验、带动更广泛的参与度,有助于活跃“创城”氛围、扩大“创城”的群众基础。为此,市总工会、市文明办、滨州日报社共同举办“展职工文体风采,助文明城市创建”——“‘工会医疗互助杯’我的音体美故事”征文大赛。
一、主办单位
滨州市总工会 滨州市文明办 滨州日报社
二、协办单位
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滨州办事处
三、征文主题
展职工文体风采,助文明城市创建
四、征文对象
全市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在职、退休职工
五、征文要求
1、讲述自己在音乐、曲艺、舞蹈、美术、书法、摄影和各项体育活动中的生动故事、心得体会,体现职工文体生活对于自身及家庭文明素养、文明城市创建的积极意义。
2、文章不低于1000字,不超过3000字。同时欢迎提供相关图片、音频、视频内容,立体展示自己的才艺能力、活动成果。
3、文章内容不求面面俱到,您最有真情实感的,也是大家最欢迎的。
4、请人代笔者,故事仍然以第一人称讲述,文章结尾请注明口述者和文字整理者。
六、文章发表
1、参赛文章全部发表在滨州网征文专栏中,滨州网客户端开设栏目动态推送优秀文章,征文月度佳作发表在滨州日报上。
2、参赛文章在滨州网征文专栏中分市直、县区分别陈列,以各显其能。
七、奖项设置
1、月度奖:由大赛发起单位组织专家从每月参赛作品中评选月度奖,其中,一等奖1名,奖金500元;二等奖3名,奖金300元;三等奖5名,奖金200元,并颁发获奖证书。
2、大赛奖:大赛奖为征文活动全部结束后评选的奖项,原则上从月度奖作品中评选,其中,一等奖2名,奖金1000元;二等奖5名,奖金800元;三等奖10名,奖金500元,并颁发获奖证书。
3、组织奖:对投稿多的县区和市直单位颁发优秀组织奖。
八、征稿时间
征稿自2017年1月1月起至2017年11月30日。
联系地址:滨州日报社
联系人:任宵 张婵 电话:3163700
电子邮箱:bzrbxmt@163.com
责任编辑:李鹏飞
网友评论
热门评论
暂无评论